现在的编辑,但凡有些敬职敬责的,对自己责编的书,既已通读一过,总比一般读者知道的要早、要快,也会有自己的一些感受、心得。 
  前不久,《华商报》编辑张静询问我关于书评写作的若干情况,我觉得还算有意思,于是将自己的一些想法汇报给了她。现在也想借着自己书评写作的实际情况,谈一谈“编辑如何写书评”,与读者诸君一起分享。 
  民国时期就有不少作家、学者、编辑提倡书评,曾经形成了一个较为繁荣的“书评时代”,当时的《大公报》书评尤其出彩,那些书评不少就是出自编辑之手。到了20世纪40年代,作为副刊助理编辑的吴小如,他的“少若书评”又风行一时,不少具有文学史料的价值。这些对于时下的编辑无疑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其实,图书编辑,除了会策划,还应学会写书评。笔者从那些民国的编辑书评中获得了不少关于编辑如何写书评的启示,并结合当前出版状况,试将编辑书评分作以下三大类。 
  一是编辑自身有某种专业,有某种爱好,对于自编或他编的图书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也可以写出书评来。这时的编辑,其实是集编辑与普通读者于一身,既是在推广本出版社(公司)的图书,又是在提出某种见解,对该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具有相当的独立性。譬如笔者所写书评都是针对自己感兴趣的书,甚至是在自己的研究范围之内的书。在写作之前,一般都会仔细、认真阅读,不会轻易下笔。我觉得这类书评应该是学术书评,不能是广告书评,所以都是通读、细读之后方会下笔。这类书评还无套路可循,因为好的书评,必须是把书读透了,具备了与作者互动的能力之后,才能动笔。我写书评,也只是在自己感兴趣和熟悉的领域,发表自己的一己之见,而不是把它作为赚钱的工具。 
  二是出于工作总结的目的兼以绍介图书而撰写的书评。现在的编辑,但凡有些尽职尽责之心的,对自己责编的书,既已通读一过,总比一般读者知道的要早、要快,也会有自己的一些感受、心得。此时就有形诸笔墨的内在动力。此外,公司或社里的领导、市场推广部门的同事也会对编辑提出要求,希望编辑能够撰写或提供书评。所以这类书评也就在内外条件的交互作用之下应运而生。此类书评,往往虽不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然而却是编辑书评的主体,对于图书的介绍、推广具有重大作用。然而,它的局限在于,既是“王婆卖瓜”,势必“自卖自夸”,很难指出所评图书的缺点来。它的惯行写法是:将图书的内容、作者介绍一遍,征引相关专家的几点意见,并站在编辑的角度,说出该书的亮点、特色等,可能末尾再说出一些自己的感受,即可完稿。此种书评要想写好,也必须熟读、精读,还要学会避重就轻,多发扬卖点,少谈不足之处。 
  三是广告式书评,甚至会有一些夸大乃至不实之论。编辑何以会写出这样的书评呢?它与第二种又有何不同呢?其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尚有职业操守可言,所写书评还有一定的独立性,后者已完全缺失独立性,纯为图书推广服务。为了推广图书,不惜多加溢美之词,已形同广告。这种书评的存在,本也无可厚非,但容易遭到专家的批评,反而会损害到图书的名誉。这样的书评,写法万千,只看编辑如何信口开河。
   (来源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