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稿最开始名《太炎先生国学讲演录》。是我在南师大的一位好朋友推荐来的,说李灵年、仓修良先生对这个书稿一直很关注,且也一直在追寻这个书稿的下落。后来南师大通过诸祖耿家里留存的相应草目,再根据这个草目回溯寻找文献,把那些文章一篇一篇搜集起来,并整理好了,希望我们出版。我说没问题,因为我对太炎先生很景仰。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对于图书的设计经历了几次变化,中华书局在前几年曾经有过一本书叫《太炎先生尚书说》,也是诸祖耿整理的,那是太炎先生讲《尚书》的一些笔记,大概十几万字,做的时候相关编辑与我商量过,我当时的建议做成《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的样子,还电话问过为我抄写《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的梁天俊先生,他说现在还是能抄。梁先生他快90岁了,仍愿意帮我们抄写。但那位编辑觉得不太有把握,所以还是采用电子排版,那样只能做成一本32开本的小薄册,书名还是叫《太炎先生尚书说》,定价22块钱,现在已经重印了,反响也还可以。当时我建议可以做得大一点,把书名改为《章太炎尚书学讲义》,因为本来就是讲义,记录也很系统,可惜编辑没有采纳。
因此,当我看到《国学讲演录》书稿时,我还是就想往这方面考虑,先按32开排版。书名改成《章太炎国学讲演录》,当然叫《太炎先生国学讲演录》也可以,但用章太炎全名会更直接一点,毕竟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太炎先生”,因为更多人会知道“章太炎”。
从内容来说,《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比其他出版社所谓的“讲演录”、“讲义”只收录几篇“略说”之外,还增加了好多篇幅,也都是当年太炎先生讲国学的内容,可以说是太炎先生晚年讲国学的全纪录。书末还附录章氏讲学会的董事、理事会名单,还有诸祖耿怀念章太炎的诗。
书排版编辑校订完成后,加上目录和序也就320来页,10个印章,怎么定价,这是个难题。平装小开本定到三十五六块,读者一定会有意见。于是我把它同比例放大,做成小16开的,比32开大,版心小,留白也比较多,读者可以在页眉等处写心得。事实上,版心小,成品大的开本确实好看,舒服。我们采用80克黄胶,这样书做出来就不会显得单薄。我喜欢用黄胶,且多年来一直倡导用黄胶,黄胶的好处在于,在灯光下看书时,不那么反光、刺眼,相比较而言,白胶在这灯光下很刺眼。封面采用布脊纸面,纸面的纸也用黄的,让人感觉稳重;在封面设计上,比较简单,没有烫,因为在纸上烫没有多大意义,把字印在上面就很好看。
至于定价和印数,最初的考虑是高定价,小印量。我自认为,这本书印制和装订材料都很好,是一个优质产品,定价78块钱,印2千册,服务小众,爱好者会买来把玩和收藏,等这2千册精装本卖完,我再做成32开平装本,印3千,定价在25元或26元左右。但后来我们发行和营销中心给我提一个意见,说这本书内容很好,题目也很好,但定价78元真的太高,可以低一点,印数再高一点,并说如果定价低于50元,他们很有信心发到6千册。这对于20个印章,80克胶版纸、布脊纸面精装的这样一本书来说,就很便宜了,这个便是现在的结果。
我始终认为,一本书具有了好的内容、好的形式,传递出双优品质,读者买书货比三家,在价格能承受的时候,能买好的,肯定会买好的。换而言之,如果我将这本书做个线装版,印200套也是可以的,也会有爱好者,我们服务小众,服务特定的人群。所以说,图书在定价、版本和受众方面,是需要有这种考虑的。就像《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的缩印本,现在印到1万8千册,我也没想到,我当时以为能够印到6千到8千就已经很可以了。当然,我希望《章太炎国学讲演录》也能够有持久的生命力。
(来源:百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