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主题:出版单位继续教育培训探讨
       出席人员:业界代表
        “行业在变,行业的人才也需要不断适应新的时代,帮助行业人才找到自我提升的有效途径,才是我们继续教育工作的本意。”正如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人力资源中心副主任皮亚明在11月5日举行的第六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的分论坛“出版单位继续教育培训探讨”上说的那样,新媒体的崛起让人们获取和阅读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变,传统出版业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出版行业是一个高度依赖智力的行业,处于变化中的行业态势不断  对出版从业人员的能力架构提出新的要求。
       在论坛上,电子工业出版社社长王传臣、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张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总编辑雷永利等9位出版业内领军人才分别从本职工作出发,分享各自出版单位对出版人才继续教育培训的探索与思考。
       新要求带来新动力
       面对新的挑战,出版行业的人们纷纷行动起来。
        “行业的发展变化对人才的素养与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让培训内容更加适应新时代下出版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必须以课程规划为重要抓手。2016年,我们委托华闻传媒产业创新研究院进行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课程升级项目,全面研究了当前全国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情况,结合北京地区出版人才队伍的实际,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的知识架构。”皮亚明说。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人力资源部主任陈媛媛认为,在新形势下,编辑出版人才发展体现出多个维度的特点和趋势:一是新技术驱动,编辑能力与思维需要“数字化”;二是专业背景多元,编辑人才培训要求高;三是竞争加剧,编辑岗位稳定性堪忧;四是产业变革,编辑角色日益多元。“越来越多的人将编辑定位为‘杂家’,就是对编辑能力素质综合性要求的体现。”陈媛媛说。
      新时代带来的新要求,让各出版单位有了新动力,并不断完善自身继续教育培训机制。
今年10月,电子工业出版社刚过完35岁的生日。“35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我们也一直践行韬奋先生提出的‘注意教育干部,使他们的天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王传臣介绍,近年来,电子社根据整体发展战略,结合出版工作的特点和需要,初步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培训体系:一是引进来,每年保质保量完成责任编辑72学时的继续教育培训;二是走出去,每年安排领导干部、中层干部等参加各类培训。三是互相学习,出版社的理念是学习型组织建设要从末梢开始。
      新目标引领新征程
      年轻员工多、专业类型多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员工队伍的特点,这对员工培训工作提出了很大挑战,也让其面对挑战制定出新目标。据雷永利介绍,按照党和国家对新闻出版工作的要求,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形成了“刊书载道、立社弘文”的办社宗旨,“高品位出版、大市场经营、全方位服务”的经营理念,“为中华文化事、做现代出版人”的企业精神和“坚守事业、挺拔主业、延伸产业、壮大基业”的发展目标。
      有了与时俱进的新目标,出版人才继续教育培训也踏上了新征程。
      “因材施教”同样适用于对出版人才的继续教育培训。“有些出版社实行编辑‘一书一人制’,很多出版社编辑横向分工,包括选题策划、文稿加工、宣传营销等由不同编辑完成。编辑的这两种分工孰优孰劣不好评价,但存在即合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力资源部主任张宗芳提出,按照工作模块来区分,是提高编辑学习效果的最有效的组织方式。
      对此,山东教育出版社编辑室副主任刘丛也认为,不同出版社都有自己的出版定位和特色,特别是一些专业出版社专业性明显。这些专业的学科编辑在掌握好编辑技能的同时,还应了解并熟悉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发展趋势、热点问题等。
      “让年轻编辑们创造和搭建国际化学习的平台,几大世界性书展就是最好的机会。每年,外研社都会派出近百名工作人员去法兰克福书展、伦敦书展、美国书展,以及各类国际论坛进行展示和学习。”陈媛媛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出版人才继续教育培训目标是:走出去,塑造国际化特色的编辑人才队伍。
      让出版人才脱颖而出,是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员工培训明确目标之一。“人才建设,培训是基础,机制是关键。只有依托机制创新,逐步形成优良的企业文化,才有可能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局面。”张炜如是说。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