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总体看,目前我国出版行业的发展模式还较为粗放。出版社向读者单向输出图书,出版之前的读者需求调查,基本停留在揣摩、掂量和简单的书店走访及少量的读者交流,还谈不上真正的以读者为导向;图书营销和渠道销售,还停留在铺货和对店面好位置的争夺,无法把新书信息快捷递送到需求者手里;读者到底是需要纸质书,还是需要电子书?是需要读全本书,还是只需要其中部分内容?这些对于出版社来说还是一抹黑。读者关注的下一个热点可能是什么?技术变革将对出版业产生怎样的冲击和影响?出版产业链未来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对于这些,出版社总体研究不够。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出版产业的市场化发展,这样的粗放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市场竞争的需要,调整创新是出版行业的必然选择。从粗放式经营到精细化管理,确实需要一个艰难的转型过程,但是大数据思维的建立,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也许将促使出版业实现快速的创新和转变。
  自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之后,大数据技术应用已经在各领域遍地开花,推动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由此形成的大数据思维,更在广泛层面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审视大数据一路风景,它同样为我国出版业的创新变革带来蓬勃生机。笔者认为,充分发挥大数据思维,深化应用大数据技术,将有效推动出版行业化解存在的难题,推动出版业从粗放经营迈向精细化管理。以下几个方面值得业界同仁创新探索:
  一是利用大数据技术推动出版选题策划精准化。过去,出版社受限于技术条件,读者信息数据采集的难度大、效率低,难以快速、深入地了解读者及其需求。因此,出版社往往采取经验式的主观推断模式,出版产品的选题策划有些盲目,存在风险,很容易出现市场定位失准的情况,导致一些图书产品刚出版就变成库存,发出去不久就变成退货。借助大数据技术,出版社可对读者数据进行挖掘,通过分析读者的购买行为、评价情况、搜索偏好等相关信息,对读者需求和购买力进行准确预测。比如,通过与腾讯合作大数据挖掘技术,在近9亿(最新数据)微信用户中挖掘出喜欢阅读有关工业制造技术图书的读者有8000万人,然后再通过微信或网络直接征求这些读者的意见,看看他们对哪些工业制造技术的图书选题更感兴趣。如此,以出版工业技术图书为主导的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图书选题就会贴近读者的需求,具有更加直接的针对性。
  同时,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联络更为广泛的读者群体,建立与读者群体更加紧密的联系,进一步细分读者需求,更细致地了解读者购买心理,并利用相关结论精准定位和策划出版产品。另外,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还可在海量数据中获取同类产品的出版情况、市场占有率、跟风情况等信息,找出巩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这就将彻底转变现有的选题策划模式,达成难以想象的效果。
  二是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出版营销新理念,真正实现精准营销。只有获得足够的用户数据,才能较为全面地分析出用户的喜好与购买习惯,甚至做到预测用户购买行为,这也是大数据营销的前提与出发点。大数据营销通过挖掘在线图书售卖中的现有和潜在的读者信息,可深度探析图书营销中潜在读者范围,与产生实际购买行为的读者群体形成集合,从而构建起图书销售调研、目标推送等业务交织的关系网络。大数据营销在深度了解读者需求和潜在购买动机之后,可筛选用户并投其所好,精准投放相关信息和推送出版产品,并监测品牌运营效果和市场竞争情况,全方位地为出版产品实施推广服务。
  另外,出版社还可根据前期收集的相关数据,分析消费者的价格接受区间、选择因素、常用支付方式等问题,选择恰当的渠道进行推荐,既能充分满足读者需求,调动读者购买积极性,还能压缩营销成本,一举两得。比如,在京东商城上亿用户中能用大数据挖掘出对计算机类图书感兴趣的读者有6000万人,出版社的新书信息,通过网络就能快捷传递到这6000万读者,那么如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品牌图书——计算机系列图书的销量就绝对不会只是现有的平均2万~3万册。
  三是用大数据思维和大数据技术应用,可推动图书出版产业链的重构,带动出版业精细化管理。一方面,大数据思维可以改造固有的出版流程。传统出版流程大多是遵循“选题策划→内容生产→编排制作→营销推广→读者服务”的基本顺序。大数据的开发共享将让更多的主体参与到出版物生产过程中,打散固有生产顺序,细化各个环节。尤其是读者将有机会全程参与到出版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当中,让内容、设计、形态更贴合读者的需求。同时,其他环节也在用户驱动的影响下出现流程顺序的变动,这使得出版流程开始向循环往复的“环形+网状”结构发展。
  另一方面,大数据思维将大大拓展“出版”概念的外延,并创新出版商业模式。事实上,出版业具有非常好的数据基础,一些闲置的内容资源和知识资源可在大数据技术的运作下得以激活,以区别于传统出版形态的形式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通过大数据所支撑的云环境,构建内容云、出版云、产品云、渠道云、服务云这五大子系统,将全方位地为出版社提供行业标准、版权保护、利益分配等难题的解决方案,这将是可付诸实践的创新型出版运作模式。
  四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可对相关出版数据的挖掘结果进行可视化呈现,让各项信息更加明确。可视化呈现虽然不会对出版产业进程造成影响,却是实现大数据出版的前提条件。海量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是一项复杂且难以描述的工作,大数据让这些信息能够变成清楚明了的文字或图片,出版社可通过大数据分析全面了解信息的内容、结构和内在规律。出版物方面,也可更多地融入大数据可视化呈现内容,帮助普通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容结构和知识规律。除此之外,出版信息的可视化呈现还可作为研究咨询信息,成为出版社新的业务增长点。
  总而言之,大数据技术在出版领域将大有可为,必将深刻改变出版产业的发展进程和运营模式。建立大数据思维,树立大出版理念,创新出版模式,强化个性化定制服务,将不断促使出版业从粗放式经营迈向精细化管理,进而推动我国出版产业的整体转型升级。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