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网络作家,作家作为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者,在现代社会快速节奏的驱使下,往往需要透支更多的体力,在这种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的双重压迫下,大多数的无名作者其实是生活在“过劳死”与无保障的边缘,“十年落雪”的猝死折射出这一群体普遍的生存状态。如果短时间内“过劳”的现状在所难免,那么业内围绕作者的福利计划,又进行了哪些有益的探索和构建呢?福利计划的规范化,或许不仅仅可以为这个特殊的群体提供必要的补偿和保障,从另一角度而言,也引发出版机构关切出版人才、避免资源流失的反思。
作者福利仍存盲点明星包装将成主流
“围绕作者的福利计划建设,你们都展开了哪些尝试呢?”记者带着疑问与多家出版机构的负责人展开了深入探讨。在交流的过程中,许多受访者对“作者福利”备感惊讶,仿佛突然意识到了一个遗落多年的“盲点”;几位受访者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则点头称赞,认为这样的话题给他们的“深度公关”、“资源维护”带来了很多启发性的思考。
就当前来看,业内的出版机构专门针对作者,进行过系统的福利计划建设的实在微乎其微。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绝大多数的出版机构围绕作者资源的维护还趋于“日常化”,没有明文规定,鲜有将福利计划上升到制度层面去执行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贝贝特出版顾问有限公司营销主任戴学林谈到,“版税之外,并什么特别的福利计划。不过,如果作者购买我们出版的其他图书,可以打六五折。”这样的反馈很有代表性,记者从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都了解到了相似的情况。
“打折”、“送书”尽管事小,实则正是福利的一种体现形式。只是现阶段,作者的福利计划还处于启蒙期,没有被更多的出版机构所重视和认同。人民军医出版社市场部主任李琴坦言,“除了合同约定的按时付稿酬、寄样书,作者资源主要由编辑维护”。确实如此,这种通过编辑维系的作者资源,既“牢固”又“松弛”,一旦出现明星编辑跳槽、转会,作者资源旋即流失的案例在业内并不少见。如果福利计划能够及时建立、善加使用,那么对出版机构招揽出版人才、避免资源流失或许会有极大的补助作用。
当然,“打折”与“送书”这种程度的福利计划,对于优秀的作者还远远不够。安徽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李旭形容福利计划为“深度公关”,并给予了相当的认可。据他透露,安徽人民出版社在荣誉上给予优秀的作者“名誉员工”、“特聘顾问”等称号,同时在物质上给予相当数额的顾问费用,譬如每月1000元。“除了荣誉、年金,还可以在风景秀丽的山林举办1~2次半休闲式的神仙会,深度营销推介作者的作品、组织以其为核心的主题活动,甚至关心其子女的成长就业等。”
这种将作者重点培育、重点经营,“明星制”包装作者的福利计划其实颇受出版机构的青睐,作者也很受用。以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福利计划为例,它就是主要围绕青年作家开展的。据市场部刘荍介绍,被授予“《儿童文学》十大青年金作家”称号的作家将享有许多“优先权”的福利。譬如在儿童文学出版中心出版图书享受10%的版税、5万册的起印数;在《儿童文学》刊物上进行作家专访、连载原创长篇作品;中少总社还会分批组织获称号作家赴国外研修学习;儿童文学出版中心也将为作家打造10年包装计划,签约10年等等。相似的案例还有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年度作家大奖,该社市场营销部主任黄帆介绍称,“2012年度作家”的荣誉由彭学军获得,包括晓玲叮当、梅子涵、张之路等重点作者都会被出版社邀去参加国际书展宣传造势。
上述围绕作者与作品的专项福利计划,显然对众多以写作为生的人都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而业内曾经一度热炒的“高额版税”也逐渐退下“虚火”,有人指出高额版税更多的时候只是一个“幌子”,或者说“名不副实”,不少作者只能拿到数千元的买断金,其中还包括了网络传播权、影视改编权,吸引力远远不如上述“明星制”的福利计划。
医卫保障网文试水入股分成应受瞩目
在深一层的交流中,有受访者提出来“作者的福利计划是否可以实现身体健康、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保障”?李旭承认,这一构想对于业内而言或许还稍显前卫,困难着实不小。尽管国有企业尚未设有专项基金,但这绝对是一个方向,“比如某一学科领域的原创著作基金等,都可以是福利计划中的一部分。此外,‘包养老’也值得关注。这并非商业行为,毕竟不是所有作者的创造力都是常青的。”上海童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编王洁琼坦言,“不排除向这方面努力,目前而言是不太可能的”。此类作者福利计划看似优越,但是否可以等同于“福利型社会保障模式”,具有全民性和普遍性?也就是说麾下作者、作品无论影响、销量如何,都可享有出版机构的福利保障政策?显然,绝大多数的出版机构没有信心和实力承担这样的福利计划。
那么,这样的福利计划是否就止步不前、死路一条?在今年5月中旬,盛大文学曾宣布将斥资亿元全面升级起点中文网作家福利,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启动医疗保障计划,投入千万元作者医疗基金”。起点中文网常务副总编辑陈冲告诉记者,目前已经为二百余名作者缴纳了医疗保险,同时逐步提高资助患病作者的范围。“作者的身体如果出现了疾病,尤其是大病,我们会提供专项基金予以扶持。”创世中文网也对所有签约作家的保险进行了升级,作家等级1~4级,保额上限5万元;5~10级,保额上限10万元;11、12级,保额上限50万元。此外,起点还将建立作者经纪人制,通过专业化团队的服务包装,帮助作者进行周边版权推广、粉丝维护管理、品牌包装等相关工作。同时,经纪人团队根据作者个人生活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将提供贴身式管家服务,例如理财、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税务代理等完备的咨询或代办服务。这样的福利计划究竟能够达到怎样的效果,仍值得我们继续关注。
还有一种与资本市场相关的福利计划,记者也听到了不少建议。简言之,就是作者“入股”,通过自身的某个书稿项目进行收益分成,类似华谊兄弟传媒集团那样有明星入股。例如新世界出版就已经开展了类似的尝试,不单单是作者,编辑也可以入股参与分成。一位知情人透露,早在2009年,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曾在全国发出“招贤榜”,并欲以“稿费+股票”的激励方式,招募国内一流畅销书作者及图书策划人,根据作者在5年签约期的实际贡献率,确认其最终的持股数量。而且,记者曾在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了解到,其也有“让作家作为原始股来参股”的构想。“比如贾平凹、海岩、麦家他们的作品都可以在市场上要价很高,但是很多作家并没有良好的收益,作为股东之后,整合起来的资源就非常强大,作为一个整体来维权,而且,这也可以改变作家的生存环境。”但对哪些作家能够入股、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何时开始运作等,尚属于商业机密,对方不便透露。这样的福利计划显然多受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影响,对于传统出版机构而言,具有相当的借鉴价值。
声音
统筹得当作者分级弹性福利或值关注
在采访过程中,很多受访者还提到了“作者分级”的理念。正如我们过往所提到的经销商分级那样,出版机构将作者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档次,以便提供进阶式的福利计划。在一些国营出版社的战略规划中,拥有国家重大项目的作者是重中之重,其次是省级重点项目的作者,商业性的畅销书反而是最末,“我们主要看重的社会效应,而且重点项目做下来,也有盈余,而商业性的畅销书则投入巨大”。相较于此,不少小中型出版社和民营公司则更看重市场,以销量评估,“最起码需要销量上万册,才会被视为重点作者”。分级管理的思路并不新鲜,甚至将成为有效管理的趋势所在,但是如何将福利计划和作者分级统筹得当、避免偏颇,恐怕也将成为另一种公关艺术。
此外,记者还特地联系到中国光大银行的咨询师探讨了业内作者的福利计划建设。他表示,“弹性福利计划”或许是一种较为理想,在业内便于通行的一种福利模式。允许作者根据自身和家庭需要,在出版机构提供的福利中选择具体的内容和水平。出版机构也可以根据作者的影响、销量或家庭背景等因素来设定其所拥有的福利限额,同时福利清单的每项福利项目都会附一个金额,作者只能在自己的限额内购买喜欢的福利。而这样的福利计划能否切实施行,决定权仍在于整个出版行业的生态环境。
(来源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