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概念的不断深入,高考也开始融入互联网与科技元素。在刚刚结束的2015年高考中,广东、广西、湖北、贵州、云南、天津等省市以及北京部分考点都已在英语考试的口语环节使用科大讯飞的英语听说智能测试系统。除此之外,从猜题应用、估分工具到填报志愿软件,高考智能产品层出不穷,围绕高考的互联网与科技元素不断刷新教育新概念。
  上述的智能测试系统通过专用网络与测试管理系统相联,将测试现场信息与资源反馈到管理中心,实现考务统一管理;测试管理系统则基于互联网实现题库管理、考生报名、考点及考场管理,同时,实现测试计划安排、测试进度监控、测试现场管理、考生成绩统计分析等功能。互联网与高考的结合,为智能教育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除了智能测试系统,智能教育产品与服务贯穿在高考的方方面面。
  在考前,大大小小“刷分神器”(题库)出现在手机APP中,如新东方联合百度推出的“我要查高考”,使用语音搜索功能,只要说出“我要查高考”就可以直达页面,专题内包含“名师押题”、“历年高考真题”、“院校大全”等高考相关内容。
  与以往名师凭经验进行方向性押题不同,互联网智能应用通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分析,对各学科的考点、考题进行排序,预测全国试卷。如百度文库推出的“觅题APP”将近5年来的5000万份教育文档资源作为数据基础,并对教师和学生的搜索行为进行分析,在语文、数学、理综上均成功押中题目。
  考后,各种估分APP能帮助考生实现“闪电”估分。庞大的数据库和强大搜索引擎让其走在前列,其数据库涵盖2737所高校、60576个专业信息,并结合智能化搜索“小度机器人”,为考生查询分数线、填报志愿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参考。除了提供大学概况、招生信息、历年录取分数线、录取批次等信息,这些互联网产品还能为考生提供专业的测评,通过科类、性别信息、动手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自我评价,还有感兴趣的领域和擅长的科目等多方面信息,综合为考生推荐合适的专业。
  开放的互联网不会只是巨头专场,“优志愿”、“一起填志愿”等多种高考资讯、志愿填报类的APP应用和微信账号在互联网上也有不少拥趸。记者了解到,在“优志愿”的平台上,不仅可以查到21个省市近5年来的参考招生数据和招生计划,也可以看到在这一平台上同时有多少人在报考相同的学校,并能根据考生的分数来估算报考的成功几率。
  与此同时,更为精细化、专业化的培训服务也逐渐脱颖而出。比如在艺考界,就有“美术宝”、“艺考就过”、“艺考帮”等网站或APP,提供关于艺术报考的相关资讯,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报考,广受考生和家长青睐。
  业内专家认为,以百度觅题大数据押题为代表的智能教育服务工具背后,是人脑与科技之间的合作与博弈,也是以“大数据计算与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技与以“名师、名校等权威资源”为代表的传统高考之间的较量与共进。大数据挖掘让资源与个性化需求更加匹配,有助于缓解长期以来的考生报考信息缺乏、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普及门槛低、受众广的在线教育方式,或能弥补信息鸿沟、实现相对教育公平。

(来源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