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获奖作品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本届获奖图书有100种、提名奖有102种,可谓五光十色、各有千秋,商报记者特为爱书的大家对这些获奖图书进行分类导览与梳理推荐。
  儿童读物领略童趣诙谐
  儿童读物一直以来都是图书出版的重要部分,本届获奖的儿童读物以轻松幽默类书籍为主,让小读者在放松之余领略阅读的快乐和惊喜。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米小圈上学记》(共8册)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米小圈是个聪明伶俐的小孩儿,他喜爱待在儿童园里唱歌跳舞吃好吃的,他的抱负是成为一名卖冰淇淋的老奶奶。到了该上学的年纪,他不甘愿地来到了小学,米小圈有趣搞笑的学生生涯由此开始。作者北猫以日记体小说的形式塑造了一个可爱的卡通新形象米小圈。最好玩的日记、最好笑的插图、最倒霉的米小圈,这套注音全彩美绘版图书完全值得作为“送给低年级小朋友的第一本书”。 
  童话类图书也是儿童读物的重点之一。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夸张充满想象的情节、鲜明的形象,都让小读者们爱不释手。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超级笑笑鼠》是童话女王晓玲叮当的力作。“笑笑鼠一到,大象门牙都笑掉”,主人公笑笑鼠和嘻哈镇上其他成员酷呆呆、咕噜牛等在嘻哈镇上快乐地生活着,每天的生活丰富而精彩。他们会举行年度尾巴大赛、会一起结伴去冒险、他们那里的天上还会下糖果雨,总之一切你想到想不到的故事都会在那里发生。整套书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离奇曲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会遭遇挫折,会面对失败。《暖暖心儿童成长关怀小说》关注成长期儿童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问题,塑造了一系列生动感人、有血有肉的小主人公形象。在面对困境时,他们都表现出超强的毅力、坚韧和乐观,为广大小读者展示了一种积极向上而感人的榜样力量。整套书共有三册,《春风吹倒了毛地黄》、《兄弟》、《枝上小鸟》。 
  孩子的成长教育永远是家长们关注的重点,曹文轩先生全新力作——《丁丁当当》(共7册)则通过讲述丁丁当当这对傻子兄弟的故事来表达关于这个世界的美与丑、善与恶、亲情与真诚、金钱与价值、理解与包容。 
  随着家庭结构、社会环境及生存教育等诸多变化,城市外来家庭孩子的成长状态也备受关注。《余宝的世界》就是这样一部直面当下现实的长篇小说,11岁的男孩余宝每天奔走在城乡结合处的一条尘土飞扬的“天使街”上,路过一间间外乡人谋生的小店铺、趟过污浊齐腰的雨水、绕过城市巨大的垃圾场,为自己的一张课桌无处安放而惶惶不安,为能帮助辛劳的妈妈而操心,为姐姐余香和余朵的高兴而高兴…… 
  绘本类图书也倍受小读者喜爱,而完整的故事情节,不断重复、琅琅上口的句式,出人意料的结尾更是让故事类绘本图书充满了吸引力。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的《雨龙》作者李健独具一格地用水墨中国画的形式来讲述中国民间故事——雨龙的传说。
  文化研究传承追本溯源
  文化是什么?什么是文化?我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又有多少呢?在本届获奖图书中,或许我们能够找到想要的答案。 
  一本《中国文化发展史》或许不能让我们完全了解中国文化,但是却能让我们有一个直观的感受。这是一部全面系统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交互推进历程的通史。整本书分为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卷、宋元卷、明清卷、晚清卷和民国卷。各卷既突出不同历史阶段文化演进的特色,又兼顾文化发展史应当注意的共性,力图达到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 
  不同于这种以历史的进程为主线的图书,《中国文化生成史》着眼考察地理环境、经济土壤、社会组织、政治制度合成的“结构”对文化的推动及制约作用,揭示造就如此人生、如此人物、如此事件、如此思想的深层动力机制。《中国文化生成史》对中国文化的生成作“长时段”辨析,而非满足于对个别“文化英雄”天纵哲思的追慕,也未止步于对某些引发剧变的短暂历史事变的关心. 
  除去这些大而通的综述类文化史图书,很多学者专注于某类事物的发展,从文化史的角度阐述解读。中国地图出版社的《中国古代地图文化史》在梳理中国古代地图发展史的基础上,打破以往中国地图学史著作以朝代分期为脉络、以地图测绘技术发展史为主线的叙述方式,采用专题图分类模式,以地图的绘制、运用为主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分天文图、舆地图、城市图、河渠图、军事图、交通图六大专题,解析海内外十余家收藏机构所藏的200余幅中国古代地图的源流与内容、绘制与运用、流传与收藏,阐释中国古代地图的思想文化内涵,发掘整理中国古代的地图文化遗产,全面叙述中国古代地图文化史。 
  一直以来,中华饮食文化在世界上都是独树一帜,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中国饮食文化从幕后走向台前。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中国饮食文化史》(十卷本)是中国饮食文化研究领域中带有统领性的课题,是填补空白之作。由中国饮食文化研究领域的一流专家学者励精图治,历经二十多年才得以完成。中国饮食文化的基础是农耕文化,本书承载了中国五千年丰厚深湛的农业文明。每个分卷都是一部区域饮食文化通史,脉络清晰,内容厚重,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思想,启迪文明,继往开来,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画卷。 
  这些书不仅通俗易懂,而且翔实全面,具有深厚的学术价值与阅读价值。
  自然博物一窥造化奇趣
  大自然的智慧与奥秘都是无穷的,然而生活在钢筋混凝土城堡里的我们却很少有机会去接触自然。这届获奖图书就提供给我们一个机会,通过书籍来一窥大自然的模样。 
  鸟是大自然的杰作,它是绿树的音符,它是天空的宠儿。它被当作画,它也被吟成诗。海峡书局出版社《中国鸟类图鉴》可以帮助我们去了解这大自然的精灵。《中国鸟类图鉴》收集中国野外1200种鸟的4000余张图片,集辞典、科普、艺术图书之大成,为研究、探索,保护鸟类提供了翔实的基础。 
  而接力出版社《云朵一样的八哥》别出心裁地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讲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只迷路的八哥闯进了人类的生活的故事。开始,八哥很快乐,可慢慢地,它觉得少了点什么。它沉默、忧郁,不再唱歌。它开始想念山林和云朵。八哥开始了新的选择……本书源自作者的亲历故事,全书将西方造型手法与东方剪纸艺术完美融合,故事用创意之剪裁切、用幻想之笔呈现,缩龙成寸,化繁为简,用纯朴简洁的艺术语言谱写出一首让人心灵震颤的自由之歌。 
  从茹毛饮血中成长起来的人类,离不开对野生动物的利用,它们和我们共同享有地球家园,真正的和平共处是各安其处、互不干扰。但是我们对他们的了解又有多少呢?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古代野生动物地理分布》在较系统研究我国古代文献,尤其是古方志的基础上,主要采用原文献摘编的形式,对古文献中记载的野生动物资料深入发掘,认真进行鉴别、确认与梳理,较全面、系统与客观地反映古人对野生动物的分类、命名以及形态特征描述、生活习性与地理分布等相关信息的记载。 
  人往往对动物更加感兴趣,对植物的兴趣则淡很多。动物易于观察,植物因“不懂”而无趣。但了解一定量的植物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出版社的《PlantsofChina(中国植物)》作为第一部介绍中国植物各方面的权威著作,由中外植物学各领域的权威学者组成的团队完成,全面介绍中国植物的各方面,如植物多样性、区系、植被,以及中国植物学发展。 
  在中国文化中,植物有时还扮演着另一个角色,那就是药材。但我们每一个人对这些植物药材的了解却甚少。作为一部实用性很强的中药鉴定专业工具书,《最新中药材真伪图鉴》非常适宜于初入门的读者,全书共收载164个药材品种,附彩色图片1000余幅。书中收载的品种内容丰富,图片真实清晰,鉴别特征明确,要点突出,所注文字简明易懂,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美术、艺术史图书洞开佳境
  作为世界美术的一部分,中华美术有着独特的地位与影响。然而中华美术在世界的传播及其文化影响,就只在某种艺术的小圈子里为人所知,广大国人是很少有人知晓的。这届获奖的佳作或许给我们打开了进入中华美术的殿堂的一扇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绘画史》以年代为经,类别为纬,系统详尽地讲述了从原始社会艺术萌芽到近现代的绘画发展历史,融汇了我国不同时期的文化观念、宗教意识、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本书内容翔实丰富,不仅囊括了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以及收藏家手中的重要传世之作,并且吸纳了考古发掘中的崭新发现和当代最新的研究成果。 
  由著名国画家、书装设计师申少君先生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艺术丛书·中国画色彩的独立语言》以中国画色彩语言为研究对象,涉及美术学、色彩学、文化学,运用互证法、辩证法等系统性的研究方法,将中国画色彩语言的内部结构、审美认知方式、中国色彩文化的发展理路、中国画色彩的语言系统进行了深入论证诠释,以期探寻当代中国画色彩语言创新的可能性,提出了建立当代中国画色彩语言体系的初步设想。 
  一直以来,中国美术的发展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外美术交流史》详实地记述了从先秦到新中国各个时期中,中国与外国在艺术与文化上的交流情况。隋唐以前,中国艺术主要受到印度佛教美术的影响,文化输入占主流;隋唐宋元时期,则多是文化输出,对于日本、波斯等国艺术影响颇深;明清以后,尤其是民国时期,中国艺术全面受到欧洲艺术的影响;进入新中国后,俄罗斯、苏联油画的引进对于新中国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余波直至今日。 
  佛教文化对中华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佛教美术也深深影响着中华美术。东南大学出版社《中国佛教美术发展史》从追溯古印度佛教美术发展历程开始,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朝、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两宋、元明清六个条块展开论述,以汉传佛教美术为主体,注重“发展”两字,着重论述代表佛教美术在中国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典型成就,揭示了中国佛教美术近两千年的发展演变。 
  中国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墨线为基础,用以表现物象的轮廓、明暗、质感,同时通过墨线还可表达作画者的思想和精神。故宫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的《清墨图录——张子高藏墨》以张子高先生的手稿影印为主,线装一函四册,带我们一览中国画的技巧。
  人物著述领略世情百态
  历史车轮的前进由无数大人物和小人物一起推动,大人物有大人物的荣耀,小人物有小人物的伟大。 
  与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并誉为“四大名旦”的一代京剧大师程砚秋。其唱腔幽咽婉转、若断若续、深邃含蓄、亢坠绵延,于凄楚哀怨、缠绵悱恻中蕴藏刚劲,被公认为“程腔”。时代文艺出版社的《我的父亲程砚秋》全方位展示了一代名伶——程砚秋。此书由程砚秋之子、程派艺术研究专家程永江先生历经十余年精心撰写而成,不但是程家后人对程砚秋生平的回忆,更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传奇细节,其中不乏程砚秋与徐悲鸿、周恩来等名人的交往经历。该书还收录了海量珍贵剧照和私家照片,均为程家百年私藏,世所罕见。 
  他使井市的“雕虫小技”登上了“大雅之堂”,他不但能玩,也能写,他玩物并研物,他玩出了文化,玩出了一门“世纪绝学”,他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这就是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王世襄集》,分为十卷十四册,分别从漆器、家具、葫芦、竹刻、玩赏、鸽子、诗词书画等几个方面体现王世襄先生的收藏与研究,并将从中勾勒王世襄先生一生的生活、研究轨迹,全面、系统地展现王氏绝学。 
  竺可桢先生是我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竺可桢全集》是迄今为止有关竺可桢先生作品、传记等最丰富的一本书,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1300万字。该书遵奉“存真”原则,力求如实展现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道路,折射现代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贝聿铭全集》作为第一本研究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专著,专注于贝聿铭本人最感兴趣并直接负责的作品,以贝聿铭最著名并广受赞誉的卢浮宫作为焦点,展示了大师的巨大影响力。 
  大人物值得赞颂,小人物更值得尊重。在《中国橡胶的红色记忆》中,作者薛媛媛描绘了一批小人物的奉献与付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橡胶事业非常落后。1959年,中央决定迁徙一大批人去云南种植橡胶。毛主席把这一历史任务交给家乡人民。于是,一声令下,数万湖南人来到西南边陲。在这险峻之地,他们历经艰苦,忘我奉献,把一个无胶国变为世界产胶大国,创造了世界种植史上的奇迹。作者历时三载,跋涉数千公里,通过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全面记录了湖南人以及广大农垦职工为中国橡胶事业创下的辉煌业绩。 
  雷锋精神一直为我们津津乐道,而在当代中国,各行各业都有着这样的“雷锋”。中国青年出版社《成德之道》展现了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雷锋战友——刘成德由“雷锋学习的好榜样”到“学习雷锋的好榜样”的成德之道,同时讴歌了孔繁森、庄仕华等英雄楷模和道德模范,以及许多普通人的感人善举,描摹出一幅当代中国群星璀璨的道德星空图。 
  然而生活中这些兢兢业业在各个岗位上付出的人们大都不为人知。华文出版社的长篇纪实作品《吴孟超传》,讲述了吴孟超一生感人肺腑的故事。他幼时家境贫寒,营养不良,三岁才会走路,长着一双小于常人的手,他却用这双神奇之手解救无数肝癌患者;他医德高尚,成为一个医学团队的领袖;他的故事还告诉读者,开朗的心胸,健康的生活方式,你可以像九十岁高龄依然站在手术台上的吴孟超一样,活出精彩。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