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产业一直处在文化产业的投资低谷,然而,在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传统动漫业发生了巨变,投资注入“动漫+互联网”新兴生态圈,并掀起了一股热浪。在资本的指挥棒下,这些新兴动漫平台或会挥就“惊艳之笔”,或成为一闪即逝的流星。成功、失败抑或待定,他们的命运不尽相同。
  有妖气:“尖兵”的产业链传奇
  公司:北京四月星空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时间:2009年10月
  地点:北京朝阳区
  简介:有妖气原创漫画梦工厂(以下简称“有妖气”),以互联网动漫版权业务为核心,利用互联网大平台,挖掘培养中国原创漫画的潜力作者,打造明星漫画产品及卡通形象。
  融资:2011年1月有妖气获得盛大资本千万元的A轮投资。2014年4月有妖气又获得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千万元B轮投资。
  《十万个冷笑话》收获亿元票房
  刚上映的电影《十万个冷笑话》收获了上亿元的票房,作为电影出品方,有妖气随着这部电影的火爆而被人熟知。
  2009年,有妖气正式成立公司。当时,投资方盛大拥有绝对的控股地位。创始人之一周靖淇说:“当时国内融资环境不好,有人愿意投资很难得。”随后,盛大集团给有妖气提供了几千万元的资本支持。有妖气副总张志表示:“公司原是盛大集团的控股子公司,属于盛大文学体系,2011年之后独立成盛大集团动漫平台,开始了新的商务运作”。
  有妖气起初只是一个动漫交流平台,周靖淇与同学董志凌聚到一起,在各个漫画论坛、贴吧、博客、QQ群中寻找漫画作者。慢慢地,有妖气在原创漫画领域的影响力逐渐增强。目前,有妖气平台上的作者约有1.5万人,作品约5万部。
  《十万个冷笑话》便是这些作品中比较火爆的一个。其漫画版网络点击量20亿次,动画两季共29集播放量超19亿次,这个成绩与2014年 网络神剧《万万没想到》的总点击量相当。
  完整产业链带来商业收入
  《十万个冷笑话》作者是一名“85后”男生,笔名寒舞。2010年,还是游戏公司程序员的寒舞在有妖气上连载《十万个冷笑话》。有妖气迅速将《十万个冷笑话》制作成动画发行。第一集于2012年7月开播,单集播放量达到1亿次。随着动画影响力的增加,商业活动找上门来,动画的成功促使《十万个冷笑话》电影版在2013年开始筹拍。作者寒舞也辞掉工作,专职写电影剧本。于是,《十万个冷笑话》这部脱胎于互联网、有明显二次元特点、面向全年龄段的动漫电影作品问世了。
  2014年,有妖气开始重新梳理公司的股权结构,B轮融资来自中国文化产业基金,有妖气也借机从控股方盛大手中买回了部分股权。
  《十万个冷笑话》为有妖气带来了商业模式上的更新。影片采取的互动娱乐模式,以IP(知识产权)为链条,将业务贯穿游戏、动漫、文学、影视等多个产业,促进用户的重复消费。《十万个冷笑话》产业链带来的商业收入包括:动画片植入品牌商的广告收入、真人电影、合拍电视剧、授权游戏、出版图书与举办动漫音乐节等,都以不同形式得到授权费和收益分成。
  拥有8000个漫画IP版权
  作为最大的原创漫画平台,有妖气现在占市场份额60%以上,拥有8000个以上漫画版权。有妖气目前注册用户600多万,月活跃UV(独立访问用户数)为2000万至3000万。这些流量如何变现?尽管《十万个冷笑话》的一夜爆红将有妖气的商业化进程推快,但其营收依然来自站内广告、游戏联运和VIP增值服务,规模并不大。
  有妖气对会员和作者的运作方式参考了盛大文学:VIP用户可以享受提前解锁更新漫画,为喜欢的作者赠送月票。有妖气推出了VIP收费制度及预付制度,促进商业化。有妖气2分钱/千字的定价,造就了每日数亿字的更新量及每年数十万本新书的推出。“有妖气”人气火爆。每日7万次的线上读者数量、200余万次的单日点击、千万级以上的单日广告展现,这些都是由于众多热门原创漫画带来的。
  点评:
  动画评论人马小褂表示,有妖气并不是一家传统的漫画出版公司,其定位首先是互联网公司,其次才是漫画创作平台。有妖气的优势在于网络文化的草根性和开放性。有妖气的劣势在于,整体布局上扎根于二次元文化和网络文化,并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且有妖气的部分受众消费意识并不高。
  翻翻:这里的IP很值钱
  公司:杭州翻翻动漫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时间:2006年1月
  地点:浙江杭州
  简介:翻翻动漫是一家动漫服务网站,旗下有翻翻漫画网、漫画APP“漫享”、漫画电子平台“一止漫画”、漫画杂志《漫画行》等。
  融资:2014年1月翻翻动漫获得数千万元A轮投资,创新工场参与投资。
  引进《海贼王》
  翻翻动漫是一家来自浙江杭州的企业,以原创漫画为核心业务,主营业务包括原创漫画、国际版权、人才培养、展会赛事、跨界合作等。很多人知道翻翻动漫都是从《海贼王》开始的。2009年,翻翻引进了《海贼王》、《游戏王》、《家庭教师》等漫画作品以及一些人气颇高的日本轻小说,是目前集英社在中国内地唯一的版权代理商。
  翻翻动漫董事长沈浩曾在日本留学、工作过多年。2006年,本着寻找中国原创漫画的发展道路和商业模式之心,沈浩走上了回国创业之路。
  与集英社的版权合作资源,让翻翻动漫发展迅速。2011年5月,翻翻获得集英社《海贼王》的授权,并在报纸上开始连载。这个合作项目当时引起不小轰动,是《海贼王》连载15年来首次在报纸刊登。
  日本人对于“正版”的极致要求,让沈浩叹为观止。在集英社的观念里,“正版”的意思就是要与原版一模一样。
  开拓新媒体业务
  沈浩在版权资源的挖掘方面下了不少功夫,翻翻对引进漫画进行专业上色,制成手机漫画,授权给各类多媒体平台运营,全面启动了漫画电子版权内地授权业务。2013年初将数十部国际知名作品电子版独家授权给腾讯进行网络连载并达到中日同步,在漫画业内轰动一时。
  翻翻全面拓展新媒体业务,包括手机漫画、手机主题、手机小说、手机彩信、全彩有声“漫享”漫画系列以及客户端研发等。翻翻新媒体业务主要有3块,一是自有平台“一止漫画”,还有移动、联通、电信这些运营商平台,最后是腾讯这样的大型门户网站。其中“一止漫画”用户最多,是核心阵地。
  翻翻有强大的海外资源,请到像《海贼王》这样的著名漫画直接在平台更新作品;也有正式版权,可以发展以漫画为核心的衍生品,如音乐、游戏和线下活动。翻翻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如一开始用户不太能接受用手机看漫画,觉得切割后的图不完整、不清晰、不能收藏,尤其不能接受收费下载阅读。再就是版权问题,因为复制成本低,盗版满大街。
  “作者签约”制度
  翻翻有个作者签约制度,如果认同漫画作者的潜力,会给他打造一个工作室,让他安心创作。内部会有淘汰制,当作品连载一段时间市场反应平淡时,这部作品就会被“腰斩”。
  为了培养和选拔优秀原创人才,翻翻动漫举办了中国新星杯故事型原创漫画大赛,已发掘和支持原创作者百余人,累计作品6000余部。如今,翻翻动漫采用大赛、网站、连载、出版、舞台化、电子化、周边衍生、国内外版权交易为一体的网状推广模式。
  点评:
  创新工场合伙人郎春晖表示,移动互联网与内容的结合,是文化产业下一个投资热点。文化项目约占创新工场投资项目总数的一半,如翻翻动漫、暴走漫画、糗事百科等。“人们突然发现IP(即知识产权英文缩写)很值钱。”郎春晖说,“文化产业就是创造IP,用耳熟能详的IP去做动漫、游戏,变现很快。以暴走漫画IP为基础的游戏《暴走无双》,上线不久就跻身App Store社交免费榜前10名。当内容成为文化,流量变成用户,向这类人群售卖具有文化符号属性的商品或服务,就能赚钱。”动漫产业逐渐搬到互联网上或被互联网企业收购,互联网将成为动漫产业的新舞台。
  漫画帮:个性化+二次元
  公司:上海元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时间:2014年1月
  地点:上海杨浦区
  简介:漫画帮是一个手机上的阅读工具,支持离线看漫画、多爪机同步等,上海元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产品。
  融资:2014年1月获得数百万元天使融资。
  史上最下饭的看漫画APP
  漫画帮App是一款免费高清多站点漫画聚合阅读应用,为用户提供全网的漫画、同人、绘本、杂志、动漫资源的整合搜索功能,有更新、收藏、下载、评论、吐槽等功能。从内容来看,涵盖了各种类型,收录了超4万本国内外高清漫画资源。
  漫画帮以ACG、动漫、动画、同人、弹幕、二次元人群为主打,让漫画爱好者可以在移动互联网看漫画,主打新番、国漫、少女、彩漫、同人等作品类型,还可以根据用户喜欢的作品题材定制页面栏目。
  漫画帮被称为“史上最下饭的漫画APP”,漫画帮App针对漫画显示效果做了独特优化,用户可以选择流量观看、WIFI观看以及离线下载观看,漫画帮努力做到“无广告,阅读体验流畅”等。
  三个重大版本更新
  2014年1月成立的漫画帮,在不到一年时间内经历了3个重大版本的更新,这样的版本迭代速度在移动市场的竞争中还是少见的。
  经过一年发展,漫画帮的注册用户已超过400万,拥有了一定的作品发行与互动资源。目前,漫画帮已与多家出版社与创作团队达成合作意向,会在2015年引入优秀原创作品,提高作品传唱度,使更多二次元的小伙伴认识优秀国漫作品。如《雏蜂》改编的动画作品将在2015年登陆日本放映,并且请了著名声优花泽香菜配音。
  迎来天使投资
  在2014年初获得一笔天使投资后,上海元酷网络便开始着手做“漫画帮”。漫画帮可在线、离线看漫画,和优秀的同类产品布卡漫画、漫画控类似。不同的是,漫画帮是后进入者。虽说体验还不错,但这还远远不够,目前的产品形态只是他们今年开发进度的20%而已,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另外,漫画帮、追追动漫、有妖气等动漫APP,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缺乏好的内容,也无规模效应。
  说起国漫原创,好作品是有,但凤毛麟角,还需要时间培育用户习惯和市场。现在就说发扬原创,扩大国漫市场影响力,去抓用户的心还为时过早。
  对于整体市场来讲,不要逼创作者,也不要逼用户,按照正常的规律和市场反应去成长会更好。漫画的发展早晚会跟电影、音乐一样,随着用户数量增加,版权逐渐清晰,形成更合理的产业链。
  点评:
  酷巴拉创意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秦超表示,对于动漫行业热钱涌入并不十分看好,此前的脸萌、魔漫也曾风靡一时,吸引投资纷纷进入,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辉煌后,这些动漫品牌石沉海底,再难激起千层浪。热钱的涌入,一方面不一定能拯救传统漫画产业,二是,投资人看中的,其实不是传统动漫,而是“动漫+互联网”模式带来的用户流量,动漫融资热背后其实还是互联网“热”,动漫依旧还是很“冷”。
  脸萌:过把瘾就行?
  公司:深圳市腾华兄弟科技有限公司
  时间:2013年
  地点:深圳
  简介:脸萌是一款制作漫画头像的移动APP,通过卡通漫画DIY头像迷住了万千受众。此后资本市场几千万元砸向脸萌,让这个90后创业团队在一夜之间爆红。然而,一年后,脸萌流星一般消逝,面临着“过把瘾就死”的困境。
  融资:“脸萌”曾在2014年初拿到IDG数百万元投资,7月又获得千万元级的A轮融资。
  “红一时,冷一世”的困境
  “回到家,我一直睡不着,开心到天亮。后来每天起床和睡觉都刷公司银行的账户,看着它从零变成很多个零,觉得很开心。”这是脸萌创始人郭列最初获得融资的心情。
  然而,就在2014年6月,郭列说:“脸萌从今天开始,将不接受新的采访与活动,只专心做产品。”一度爆红的脸萌已趋于静默。朋友圈里的刷屏行为已经杳无踪迹,媒体上的“脸萌”二字也不再频频出现。
  与其业务类型相似、曾红极一时的魔漫相机获得的A轮融资是3000万元,但魔漫相机带来的新鲜感转瞬即逝。魔漫相机昙花一现后,投资圈对类似产品很难再表现出高度的热情。
  对APP行情极为了解的安卓程序员艾昊表示,从一个APP开发者的角度来看,这类产品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用户黏度低,大部分用户只是图一时新鲜。无论百度魔图、魔漫相机抑或脸萌,都说明昙花一现的明星产品如果没有持续创新和有趣玩法,都将面临“红一时,冷一世”的困境。
  投资人期望流量 “变现”
  中国无线科技有限公司海外经理王小虎认为,“脸萌”的价值目前停留在第一阶段:用户量。以IDG动辄过亿美元的投资经历来看,脸萌现在的流量能带来的回报极其微小。投资人后续是否投资建立在他们对其变现能力的预期。
  如何变现?变现渠道一是增值服务。脸萌2000万用户,如果每人在脸萌上消费一毛钱,总计就是200万元。设想未来增值服务,如何赚取每人一毛钱,是建立在“比别人更萌、更有趣”上,还是更加丰富的功能上?总之,摆脱功能的单一性,创造增值服务的赢利点才是关键。
  变现渠道二是广告。但广告会影响用户黏度,或者通过互联网企业收购“脸萌”,将“拼脸”作为附属功能,将用户连接到其他增值渠道上。
  不过北京三环一套房
  有业内人士戏称,脸萌目前在投资人眼中的价值,不过是北京三环一套房。今后是涨是跌,全看这班创业者的能力了。“用钱养着”这种事只有父母才会做,投资人要的是羽翼丰满的鸟,而不是嗷嗷待哺的雏。
  郭列团队不具备职场品牌价值。投资人不敢把动辄千万元的投资花在这个年龄段的创业者身上。
  其次,他们也缺乏成熟完善的团队构建。郭列团队都是“90后”。一个结合各年龄层,兼顾金融、管理、IT各从业背景的创业组合,更符合投资人的价值诉求。
  点评:
  投资创业者张传玺表示,脸萌目前的价值是滑落的:第一,脸萌的开发简单,很容易有替代品对其造成竞争。第二,脸萌的用户黏度不高,功能单一,用户容易玩腻,玩腻之后必定会出现大批用户群下滑。第三,产品并非是刚需,若没有后期的创新点,很难维持热度。第四,产品竞争环境不被看好,制作头像方面有很多优秀软件,如美图秀秀等,他们的软件成熟度远超脸萌。所以,不加强自身竞争力,要么是大软件公司推出类似产品迅速使其坠落,要么是有更好的替代品侵占市场。总之,脸萌并不适合长线投资。

(来源 :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