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CCTV-1终于播完了。由于该剧所涉及的历史时段的特殊性,其开播以来就引得热议不断。有观众热衷于对该剧的每一处情节进行考据,如镜头中出现的某报纸或某图书是否在当时存在、某领导人的台词是否属实、小岗村为什么在剧中被修改为梨园村等。但笔者认为,对于《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尊重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所做的艺术虚构,我们不应吹毛求疵。
  近年来,历史题材作品创作可谓步入了极速发展的快车道,其中涌现出来的小说、电影、电视剧等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对这类题材的作品,文笔的优劣和思想境界的高低固然是重要的评价标准,但其所涉及的历史部分真实与否,是“真实再现”还是“戏说当年”,往往成为评判其是否是合格作品的前提。
  电视剧并非纪录片,应该允许在尊重基本史实基础上的艺术创作和虚构。在《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领导人的某句台词虽然不是那时那刻所讲,但基本上也是他在那一段时间讲过的话。至于小岗村的虚化,笔者认为编剧在基本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把虚构的梨园村放在安徽凤阳县也是可以的,否则该村发生的很多细节故事如何与全剧衔接又会成为问题。
  通常,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大都以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为蓝本,要遵循历史的基本事实,不能随意发挥。但是,这里所谓的真实不等于对史料亦步亦趋,应该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标准。就是说,在文艺作品的创作中,只要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尊重基本史实即可,不必让笔下人物的一言一行,都能与历史严丝合缝。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