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FM卖付费音频,一天卖出了5000多万元。“得到”上定价299元的付费阅读专栏,已经卖出了144万份。知乎付费栏目“知乎live”已经举办了超过2900场,按平均收入来算,主讲人平均每小时能赚1.1万元……经过一年的积累,进场较早的知识付费领军者们纷纷公布了令人心动的成绩。
  用户付费的热情超过人们的想象,也让从事知识付费的人更加看好这个市场。从目前来看,尽管增长明显,但他们认为,知识付费还远未到市场顶峰。
   沸腾的付费市场
  在没有进行广告投放的前提下,“得到”一年积累了超过560万个注册用户,日均活跃用户超过45万人,其中接近200万人成为消费内容产品的付费用户。
  无论是付费人数还是付费频率,知识付费都呈现出了明显的火热趋势。在这样的趋势下,“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表示,“得到”已经成为他的主战场,他甚至把最为知名的视频节目《罗辑思维》也放到“得到”之中,以后只开放给这些付费的用户。“你至少需要为‘得到’花过一块钱,才能看这个专栏。”他这样说。
  “在垃圾泛滥的互联网信息海洋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是绝对的稀缺品。”知乎首席执行官周源这样说。这也是知识付费能够兴起的原因所在。在这样的认知下,除了去年就开始耕耘的知乎、“得到”、分答、喜马拉雅等,36氪、微博、微信等也纷纷看好并进入知识付费市场。业内人士认为,巨头们纷纷涌入,市场热度也将更加沸腾。
   谁在为知识付费?
  都想从知识付费市场中捞金,那么,谁在为知识付费?要回答这个问题,“消费升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词。
  在免费时代,广告主为内容买单,读者看到的内容,要么纷繁杂乱,要么遍地广告,往往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付费时代则不同,这些付费读者,购买的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他们同时也购买了因寻找内容而浪费的时间。比如在知乎上,有一场航天学博士讲如何给卫星精准定位的“知乎live”,这个话题看起来很小众,但就是有一些对航空航天行业感兴趣的人,愿意花99元的价格付费了解,如果没有这场live,他们自己去搜索引擎搜索,可能耗费的时间更久,得到的内容更不专业。
  腾讯科技中心总监龙兵华调查,愿意为内容付费的用户群集中在20—45岁,主要分为20—30岁的职场青年以及30—45岁的中产人士。“用户购买知识的心理是缓解焦虑、学习成长,通过知识付费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竞争优势,减少可能遭遇的损失,提升生活品质等。”龙兵华总结说。
   以后走向何方?
  从去年到今年,从牛刀小试到已成规模,知识付费也有了很多不同的玩法。
  “得到”在开发头部内容这件事上狠下功夫。目前“得到”平台上请来了各个行业最为知名的专业人士,这些专家通过付费平台,把自己毕生所学一点点教给对这些行业感兴趣的用户。
  罗振宇认为,用户时间有限,而向用户索取时间的产品和服务在爆发性增长,因此,从长期看,从事内容付费,“只有头部内容有商业机会”。
  知乎则尝试了更多元的定价模式。4月24日,知乎推出了7天无理由退款服务,在基本都是一锤子买卖的知识付费领域,这是个大胆的尝试。知乎联合创始人李申申表示,此举是为了探索知识付费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只有在充分地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提升他们的满意度,用户才有可能复购和长期地消费,这不是一锤子的买卖,对于知识市场的长期发展,实际上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他说。(任晓宁)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